养育自闭症儿童,家长坚决不能踏入心理舒服区

  自己给孩子做干预是个漫长的一眼望不到头的辛苦过程,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体会:单方面的灌输比跟孩子互动简单;重复问同一个问题比想方设法改变问话的形式简单;指导孩子刻板地认读比启发孩子的思维简单;扔一堆玩具让孩子自己玩比引导孩子玩玩具简单;找本书翻到哪儿读到哪儿比仔细甄选认真备课简单;把孩子关在家里看电视比带孩子出去见世面简单……人都是有惰性的,谁都想不花费任何力气,自然完成对孩子品格、习惯、认知能力上的改造。但是,在教养自闭症孩子的过程中,一切让我们觉得简单而舒适的方法却正是导致他们得不到提高,进步缓慢的最大障碍。
  心理学中有一个名词叫“心理舒适区”。指的是你人为构想出来的一个让你保持安全感和免受不舒服感觉的边界。用更通俗的话说,心理舒适区就是让人觉得放松,没有压力,并且不会引起个人焦虑的心理边界,说白了就是我们的习惯。比方习惯性地回到家把电脑打开看美剧;习惯性地每天早上起床刷牙洗脸;习惯性地吃完饭后歪在沙发上刷微信朋友圈等等。而离开舒适区的例子也非常简单,比如下班回家路上全城大堵车;早上发现自己每天早餐要喝的牛奶没有了等等,这些都会让人感到短暂的不适应或者不舒服。
  判断你是否停留在舒适区的依据其实非常简单,当你发现自己在教孩子做一件事情的时候觉得有点无聊或者太熟悉了,你很有可能是在自己的舒适区。比方孩子喜欢毫无目的的东游西荡,我们就简单地跟在孩子屁股后面预防和制止,而不会想主动去设计孩子空闲时间段的干预活动;再比方孩子喜欢机械重复的东西,例如写数字、记数字,为了我们教学的方便我们可能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单一地重复强化孩子对于数字的机械认知,而没有想过即便是机械的知识,也可以变化教学方法让孩子以更灵活的方式接受……生活和教学中的种种思维惯性,种种方便自己的立场和心态很容易让我们产生本位主义,使得自己一直停留在自我的心理舒适区。这两年总结我们做干预最必须下功夫的就是事前设计!设计需要动脑筋,需要投入时间和精力,需要整合给予孩子的各种刺激和信息,而事前设计环节正是家长不断突破自己心理舒适区的最佳路径。
  儿童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过“最临近发展区”的概念。“最临近发展区”是介于儿童“能够独立完成某项工作”的空间和“家长辅导下完成工作”的空间之间的发展空间。在干预过程中,如果能力强而任务简单,家长和孩子就都会觉得无聊;反之如果能力不足而任务复杂,双方就会陷入焦虑。而只有在任务的难度正好处于“自身的能力和挑战的平衡点,需要费点力气才能完成”的时候,家长和孩子双方的创造力才会最强,热情才能最高,而完成这件事情的成就感和幸福感也最大。

奥漫呼吁所有自己引导自闭症孩子康复的家长,坚决不能踏入心理舒服区。

返  回下一篇上一篇

TOP

HOME